郭 超 《關鍵字排名 光明日報 》( 2013年11月18日   14 版)
  2012年,內地電影票房突破170億元,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。然而,與此同時,去年生產的近900部電影中,僅200餘部登上大銀幕,剩下的600餘部電影默默無聲。其中,藝術電影不在褐藻糖膠少數。
  每逢電影上映黃金檔期,就會看到這樣的場景。商業大片占西裝據電影院的半壁江山,剩下的“蛋糕”則被一些富有話題性的中低成本商業電影瓜分殆盡。而藝術電影讓人難覓芳蹤,好不容易擠進影院,遭遇“一日游”的尷尬也絕非少數。
  勇奪多個國際獎項的《鋼的琴》遭遇票房一片“慘綠”,入選國家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獎”的影片《歲歲清明》也沒能真正進入市場。如今,來自《歲歲清明》同一團隊創作的《蘭亭》儘管已經擁有好口碑,發行卻依然舉步維艱,這不得不讓人發問:這難道就是藝術電影的宿命嗎?巨大的國產電影市場能否給藝術電影留找房子一些席位。
  這一現象說明目前我國的電影市場還不成熟。中小成本影片中,只有喜劇、驚悚、愛情等少數幾種商業類型被院線選擇,大家看電影還是以休閑娛樂、尋找刺激等訴求為主。另外,藝術電影通常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宣傳發行和市場推廣,在註意力經濟的時代,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,與話題性強、在上映前就已吸引眾多眼球的商業片相比,藝術電影自然處於劣勢, “查無此片”常常使本就屬於小眾的藝術電影愛好者心灰意冷。面對進口大片東森房屋和國產商業電影,觀眾只能“被選擇”甚至“無從選擇”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藝術電影的生存困境。
  眾所周知,藝術電影因其實驗性、先鋒性,在拍攝風格、手法上時有突破。藝術電影就像一塊試驗田,為商業電影源源不斷地提供靈感和素材。如今那些進入“億元俱樂部”的國產電影導演,包括張藝謀、陳凱歌和後來的薑文、張一白等都是從藝術電影起家的。有專家指出,沒有藝術電影的探索,主流的商業電影,甚至整個電影產業都有停滯不前的危險。
  要為藝術電影留下一些席位,除了加大拍攝成本投入、加強人才培養,更重要的是保障放映渠道。為觀眾創造更多的接觸和認識藝術電影的機會,才能逐漸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,提升觀眾的觀影品位。遺憾的是,中國還沒有真正成熟穩定的藝術院線,更沒有形成藝術電影的放映氛圍。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是北京唯一一家藝術影院,上海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影院。但上海電影節期間的藝術影片展映一年比一年火爆,說明市場對藝術電影是有強烈需求的。
  近年來,京滬兩地先後出現了由單一院線發起的藝術電影“點映”和“周周映”聯盟。不過,一般的“點映”要靠效益可觀的商業電影來支撐,甚至靠一些商業地產項目來“供養”,而長三角地區一度繁榮的藝術電影“周周映”也好景不長,一年多就“夭折”了。去年起打造的“上海藝術電影聯盟”為缺乏放映渠道的藝術電影打開了一扇窗,但是“窗子”能開多久讓人擔憂。
 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指出,藝術影院要生存下去,至少要具備三個前提。一是穩定的觀眾群,二是充足的片源,三是資金支持。資金是最大的問題。國外的藝術影院一般依靠民間資本資助,在中國,主要還是靠政府和企業的財政扶持。比如地方政府用減免稅收和提供場租、放映補貼的形式來鼓勵藝術影院的發展。還有就是呼籲大型企業承擔更多的公益文化責任,通過設立文化基金的形式對藝術影院進行資助。
 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曾就“歐盟國家對放映中小成本電影的資助政策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,結果發現歐盟國家對電影的資助特別強調文化多樣性,尤其是對展現當地文化的藝術電影會給予扶持。藝術電影雖然難以形成市場優勢,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的成長有利於民族形象的塑造、觀眾審美的提升。為藝術電影保留一席之地,不僅事關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,更關係到實現文化強國戰略,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。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wtdlaiynbmm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