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本報評論員 張天蔚
  普通公眾未必具備政治家那樣的眼光,可以根據潛在的發展勢頭,預測到未來的發展前景。但公眾也是敏感的,總是能夠透過生活中的每一點變化,感受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,並由此帶來愉悅的體驗和樂觀的預期。因此,中國社會要獲得發展的信心,不僅需要總理“有底氣”,更需要公眾對未來的發展“有底氣”。
  8月22日,李克強總理視察中國鐵路總公司時說:我每次出訪都推銷中國裝備,推銷中國高鐵時心裡特別有底氣。
  輿論對中國高鐵的評價,經歷了過山車似的劇烈變化。伴隨“7·23動車事故”和劉志軍的貪腐落馬,中國高鐵建設受到激烈的質疑和批評,一時間幾乎成為體制弊端的標本。但隨著中國成為首個實現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,公眾開始逐漸直接體會到高鐵帶來的方便、快捷、高效,對高鐵的評價發生逆轉。
  與此同時,公眾更關心的是,高鐵蘊涵的巨大潛力,何時能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;仍在虧損運行的高鐵,何時能夠實現扭虧為盈,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;因高鐵超常規發展而累積,現在由中鐵總公司承接的巨額債務,究竟將以什麼方式消化、償還;以跨國鐵路建設為重要支點的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,何時能從充滿想象空間的藍圖,轉變為真實的場景……
  應該說,李克強總理的“底氣”說,是在視察中鐵總公司時的表態,不排除有鼓勁、打氣之意。但就實際情況而言,由於中國高鐵發展過程中,對世界最先進的鐵路技術,採取了獨特的引進、吸收、消化、創新的路徑,確實使中國高鐵具備了巨大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。同時,在積極推動中國高鐵技術輸出的過程中,中國政府也從戰略角度提供了政治支持,李克強總理對中國高鐵的“推銷”,就是這種支持的最顯著的實例。就此而言,李克強總理表態對推銷中國高鐵“特別有底氣”,也確實有著充分的依據和實力的支撐。
  其實不僅高鐵,中國在多項技術領域都在發生著從跟隨到領先,從山寨到原創的悄然轉變,中國在電子產品、通信設備、裝備製造等領域,都實現了產量、產值的世界第一,同時,從“中國製造”到“中國創造”的轉變雖然艱難,但也積累著實質的變化,即使最為人詬病的汽車產業,隨著實力的積累和觀念的轉變,也在逐步通過創新、併購等手段,努力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現“逆襲”。
  環顧世界,除了幾個老牌的歐洲工業大國,所有後發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,幾乎都經歷了類似的從模仿、跟隨,到創新、領先的過程,日本、韓國則是時間、空間上都與我們最近的榜樣。中國公眾曾經經歷了從“哈日”到“哈韓”的心理轉變,現在似乎也是時候“哈”一“哈”自己了。
  當然,普通公眾未必具備政治家那樣的眼光,可以根據潛在的發展勢頭,預測到未來的發展前景。但公眾同時也是敏感的,總是能夠透過生活中的每一點變化,感受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,並由此帶來愉悅的體驗和樂觀的預期。因此,中國社會要獲得發展的信心,不僅需要總理“有底氣”,更需要公眾對未來的發展“有底氣”。為此,就需要中國經濟在更多方面表現出可以實在感受到的進步,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像體會高鐵的“好處”一樣,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更多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帶來的方便、快捷、高效。  (原標題: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的“底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wtdlaiynbmm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